龙芯中科10月31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,公司于2025年10月29日接受72家机构调研,机构类型为其他、基金公司、海外机构、证券公司、阳光私募机构。 投资者关系活动主要内容介绍:
问:对今年四季度营收的展望,主要增长点有哪些?包括从订单中标到收入确认大概是什么节奏?
答:中标订单的收入会在今年四季度有一些集中的体现,我们今年确实中标比预期的多一些,四季度是整机的集中交付期。第四季度除了传统的业务板块,信息化的电子政务市场和工控的安全应用领域持续恢复外,还有新的增长点。一方面是服务器业务已经开始有典型场景应用;另一方面,信息化领域的IP授权业务如果进展顺利的话,也会成为增量。在已经公告的股权激励计划中,今年营收目标值是全年增长30%,触发值是24%,这意味着第四季度同比增长率还是可观的。
问:如果对外进行技术授权,会是一次性还是持续性的收入?龙芯IP自研的优势非常大,我们会把各类的IP的单独授权出来吗?比如说除了CPU核以外,我们那些PHY,也会单独对外授权吗?
答:我们原则上只做CPU IP的授权,龙芯还有上百个CPU Core外的IP,比如说像PCIe、DDR、GPU以及各种各样的接口等等,这些反而是龙芯的核心优势。授权取得的收入既有一次性的收入,也有持续性的收入。一次性收入即使用IP的入门费。随着使用IP的产品不断形成营收,被授权企业需要按相关营收的一定比例交版税给授权方,也就是说被授权企业一旦形成批量销售,授权方可以不断的收取版税,长期是可持续的。如果需要通过授权方生产,则生产的服务费也是持续的。授权一般是在指定的区域内或/和领域内,被授权企业具有自己的产品品牌,这都是有成熟案例的。
答:主要考虑到要减少股份支付费用对净利润的影响,希望尽早实现盈利,所以本次激励的范围不大,激励对象主要是针对原来没有被授予股权激励的,入职三年且成长的比较快的年轻人,激励股份总额是上次回购的股份总额,归属期为两年,争取公司层面业绩考核的目标两年都要做到。再次盈利之后,我们会再考虑进一步对员工进行力度大一点的激励。营收的增长点,一方面来自传统业务。龙芯过去发展有两大引擎,一个信息化的电子政务办公市场,一个是工控的安全应用领域市场。工控的安全应用领域争取今年营收翻番,这个市场的特点是计划性很强。另一方面来自增量业务。第一是服务器,过去龙芯专注于提升单核性能,只做四核,适用于PC,服务器芯片做得时间短、产品收入少,现在龙芯服务器产品不仅性能已经达到主流水平,而且产品的性价比非常具有竞争力。过去龙芯在信息化领域主要是做办公应用信息化,以PC为主,现在从PC走向服务器市场。第二个增长点是行业市场,龙芯从党政办公走向行业应用市场,比如税务、能源相关的应用场景,也会给我们带来增量。第三个增量来自工控业务,过去如轨交、电力等行业都有自主化要求,现在我们的如2K0300等工控类芯片在开放市场上也极具竞争力,而且工控领域没有软件生态壁垒问题,头部企业也在积极导入,当然工控业务相对时间周期会长一些。还有个小增长点是打印机芯片,现在安全可靠评测的名录里只有龙芯一款打印机主控芯片,过去打印机要求的是品牌的自主化,主控芯片还是国外的,现在打印机要求主控芯片自主化,目前评测目录中只有龙芯的,这些都是增量。所以我们自己判断,从2025年到2027年是龙芯新一轮增长周期,这是我们达成目标的信心来源,当然这个判断也是需要时间检验的。
问:现在很多云厂商在进行ASIC的研发,如何看待当下GPU和ASIC的形势,会不会对咱们未来在AI领域的业务布局或者对外的合作方面产生一些影响?
答:首先是技术路线的问题,AI芯片研发有两条技术路线,一条是GPGPU的技术路线,首先是个显卡,在图形的GPU基础上加上一些通用的因素使它变成GPGPU,加入AI算力,英伟达和AMD都是走的这条路径。另外一条技术路线,图形是图形,AI是AI,是不同的IP或者是不同的芯片,典型厂商如苹果和英特尔。龙芯选择的是第一条技术路线,有两个原因,第一我自己是学者出身,做企业没经验,在经过多次的教训之后,悟出了一个道理,抄作业要抄学霸的,抄第一名的作业,就抄英伟达的。另外一个原因是软件生态的问题,我们如果去研究英伟达的芯片,比如英伟达RTX4090、RTX5090,还有AI芯片A100、H100、B200等等,这些芯片其实就是算力的配置不同。比如RTX4090,它的图形算力配的多一些,AI算力配了几百T;但H100 AI算力配了2000T,图形算力配的少一点。不同配置不同实现。使得像CUDA这样的通用软件,在显卡上也能跑,在AI芯片上也能跑,只是由于内部的算力配置不同,跑出来性能不同,那么对软件生态就很友好,搞定一个就全搞定了。如果要是做ASIC,或者做其他的,很多软件跑不了,需要没完没了的不断去适配。以CUDA函数为例,大概有七八百个函数,我们目前推理类的函数比较齐了,训练类的函数预计到9A2000的时候就齐了。所以软件兼容是我们选择第一条技术路线的另外一个原因。技术路线的选择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在我看来,如果是终端应用,比如AI PC应用,也需要用GPU功能,也需要用NPU功能,那肯定是用GPGPU好,因为其中的功能部件可以共用,省了硅面积又省了成本。如果工控类应用,不用在终端上,不用图形的功能,GPGPU芯片的成本就高了。所以各有优缺点。其次关于龙芯GPU的发展,首先是要形成自我配套,这样系统性价比最高。然后再考虑增加更高性能的AI算力。就是我们现在9A系列芯片技术迭代的路径。最终还是要通过自我配套形成性价比优势来拓展市场;